眼下要说什么样的创业故事最性感,和AI有关的项目或公司一定榜上有名。
在这场由ChatGPT引发的AI技术浪潮中,几乎所有的科技大厂都卷入其中,无数中小创业团队和独立开发者也纷纷涌入。
AI大模型创业领域呈现出一片繁荣态势。
然而,繁荣之下必有泡沫。一个残酷的现实是,大多数AI创业项目都可能难逃失败的命运。
几天前,Instagram创始人Kevin Systrom宣布公司AI创业项目——Artifact宣告失败。
曾估值15亿美元的独角兽Jasper,历经裁员风波之后,其在社交媒体X上的更新停留在了去年11月29日。
除了这些明星AI公司,更多小公司甚至来不及泛起一些水波,就消失在大公司们随手掀起的浪花里。
如今OpenAI已经上线了GPT Store,它在不断催生新应用的同时,也将干掉一堆AI创业公司。
-1-
那些倒下的AI初创公司
同在AI创业圈,人类的悲欢却并不相通。一边是无数人满怀希冀地涌入,一边是悄无声息地沉寂。
1月13日,运营不足一年的Artifact应用程序宣布终止服务。
Artifact首席执行官Kevin Systrom给出的理由是,市场机会不足以支持持续的投资,计划投身到更具潜力的新项目中。
作为一款AI驱动的新闻应用,Artifact拥有类似Twitter ( X )的社交属性和AI驱动的文章摘要的能力。它被一名硅谷知名科技记者称为“文本领域的TikTok”。
瞬间滑落的昨日明星不止Artifact,还有曾估值15亿美元的Jasper。
一年多以前,Jasper还是前途无量的AI明星公司。在大模型还未掀起全球浪潮时,Dave Rogenmoser靠率先拿到GPT-3的内测资格,结合自己擅长的营销领域,创立了Jasper。
Jasper乘着AI的风口起飞。截至2022年底,Jasper估值一度高达15亿美元,拥有100万用户和7万付费用户,公司年营收预计7500万美元。
面对外界对公司是否有护城河的猜测和质疑,当时意气风发的Dave在采访中自信表示:
即使日后OpenAI推出新一代模型,Jasper依然会是发令枪响后跑得最快的选手。
但在2023年,Jasper也从起高楼、宴宾客走向沉寂。去年7月成为首批裁员的独角兽。在社交媒体X上,Jasper官方账户的更新也停留在了2023年11月29日。
然而,在过去一年里,这样的AI创业公司不胜枚举。
硅谷知名科技媒体The Informantion在去年11月OpenAI的开发者大会后,将ChatGPT的更新对其他AI初创企业的影响称作“灭绝事件”。
专注于语音识别和语音文字转录的AI初创公司Deepgram就受到了OpenAI的降维打击。
巅峰时期,Deepgram估值达2.67亿美元,拥有Madrona Venture Group、Tiger Global Management和Y Combinator等投资机构加持。
但在OpenAI推出价格更低的开源语音识别软件Whisper后,元气大伤的Deepgram在去年两次宣布裁员。
这些明星公司尚且能“扛”,但更多小公司还来不及泛起一些水花,就消失在大公司们随手掀起的一个浪花里了。
国外有一个叫“Dang!”的网站(https://dang.ai/ai-graveyard),开设了AI Graveyard(AI坟墓)板块,记录了近200个已经停止运营的AI项目。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创业项目。
这些消失或衰败的公司让我们看到,即使站在了AI的风口上,有些项目也不一定能“飞起来”。
-2-
AI创业项目的N种“死法”
Y Combinator曾总结过创业公司的18种死法,具体到AI创业也依然适用。
总的来看,基本离不开太烧钱、不赚钱、没算力、产品没有竞争力和差异性等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原因。
像Jasper和Deepgram这样的AI明星公司,衰落的原因主要是缺乏技术竞争力。
大多数开发人员在OpenAI、Mistral等企业的帮助下,构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应用程序。不过,这样的方法不可避免会面临平台带来的风险。
数据网站Semrush统计显示,自从GPTs发布以来,同类型产品的网络流量已经下降了一半以上。
当OpenAI这样的企业从技术提供商,转变为自己下场参加比赛的运动员,那些高度依赖OpenAI的所谓“创新”公司们的失败便快得出人意料。
当然,还有一些产品因为资金投入不足,投入成本过高,陷入了困境。比如Artifact就是因为“市场机会不足以支持持续的投资”,而停止运营。
具体到AI Graveyard中的一些小项目,失败的原因则集中于:
在各自领域里同质化严重,无法和竞品拉开差距,以及市场需求评估不准确、商业模式不可持续、技术实现不成熟等。
比如,虽然AI搭讪语生成器——AI Pickup Lines的创意点选得不错,但本质上它还是一个套壳大模型的产品。它所谓的包含10万条搭讪语聊的数据库,在质量和数量上甚至不一定能比得过ChatGPT,想要说服用户单独为它付费实在不容易。
拿AI搜索引擎Neeva来说,在搜索引擎市场,像谷歌、微软这样的巨头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。要做新的搜索引擎,需要在搜索结果的相关性、速度、界面设计等方面达到或超越用户的期望。这不仅是一场重资本游戏,而且相当于“虎口夺食”,再加上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,最终未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。
AI创业者需要从这些失败案例中吸取教训,避免重蹈覆辙。
-3-
AI创业者需要注意什么?
“护城河”是很多开发者、投资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词语,它指明了一家企业如何阻止竞争对手夺走自己的业务。
大型科创企业可以投入更多资金、更大算力打造通用型AI工具,挤压初创公司的生存空间。
AI初创企业们要在创业过程中找准垂直细分赛道,以及逐步构建起“护城河”。
比如,比较成功的例子有Runway何Harvey。其中,Runway专注设计领域,Harvey专注法律行业。这些都是需要强know-how的垂直细分领域,并且核心数据大部分也都不对外公开,这会成为初创公司施展拳脚的好赛道。
2023年是当之无愧的AI之年,AI行业拿到了巨量的资金。
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:无论是在国内还是硅谷,资金们挤着排队去找本来就不缺钱的头部明星企业,大部分普通AI初创企业的境遇非常窘迫。
对于大部分AI初创企业企业而言,在创业初期就要重视现金流这个生死攸关的指标。
虽然很多AI产品研发都很“烧钱”,但通过对现有模型进行微调,或是集成GPT模型的应用,能够节省更多的费用。
创头条(ID:ctoutiao)观察到,不少2023年涌现出的AI初创公司,共同的特点是团队构成非常简单。
前段时间爆红的文生视频公司Pika,仅有4名正式员工。而被称为欧洲的“OpenAI”的开源模型公司Mistral AI团队也仅20人左右,估值却已达20亿。
相对于财大气粗的科技巨头,初创公司无法负担也不需要那么多员工。在创业初期保持一个小而美的核心团队,或许也是一种任务执行效率更高,更及时地回应业务需求的方式。
无论是缺少技术壁垒,还是资金不足,更重要的是,要抓住用户需求。
一位AI创业者说,“很多AI创业团队脑袋一热加班加点搞的东西,用不了几天就会失去意义。”
从某种意义上说,导致创业失败的原因就只有一个,就是没人需要你做的东西。
专注在目标用户群上,找准定位,做好产品,所有创业成功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于此。